2005-01-06

關於自我

Cherry Blossom by Clare Harper Posted by Hello


自我
自我是隱藏的自己用來在物質世界裡活動、實踐自己的工具。它能讓我們的,譬如說畫畫、寫作、或運動等各種才能,有效的聚焦並實現。然而當自我捲入負面情緒、比如說恐懼的時候,它就不再是個有效的工具,反而變成不斷打擊你、壓迫你的內在攻擊力。當自我變得太過憂慮,它更是處處受制於負面的經驗而選擇錯誤的情緒反應,於是這個人就會覺得自己是個受害者,永遠在無能為力的狀況下被迫反應。因為那些累積起來的負面能量自動會創造出種種恐懼的模式,這個時候的自我,便成了瓦解而非創造的工具。

讓我引用賽斯資料來解釋自我與自己的關係:用一棵樹的樹皮來做比喻吧!樹皮是有彈性有活力的,它隨著樹皮裡的組織生長而生長,它是一棵樹與外在世界的聯絡人、樹的翻譯者,甚至,到某一個程度的說法,它是樹的親密伴侶。而人的自我也該如此。
自我,使人得以用自己的觀點來創造每件事情,當人的自我反過來變成一個軀殼,當它不去翻譯外在情況,反而強烈地去反抗他們時,它隨即硬化變為一種禁錮,它開始消滅外在重要的資料,也不再增長來自內我的訊息。
自我的設計是保護性的,但如果,當它對外在反應太過激烈的時候,例如說:樹皮對於暴風雨打雷閃電的害怕,結果反而是它過度硬化了自己,樹的內在因此而枯死。這就是自我過於冷漠的一種結果。

文字與溝通
如果作為唯一的溝通工具而言,文字顯然充滿了歧義與獨裁。每一個字每一組詞意之後,它隱含了龐然的信念,和說話者個人對實相的聲明;但它不盡然是事實,對個人而言也許是的,但對其他人而言,卻未必。例如當我說到健康、金錢、誠實,跟另一個人說健康、金錢、誠實,也許是截然不同的兩組概念兩個世界,而從每個人的話語裡,你聽到的是他對自己隱密的看法,看到的是他對現實人生的反射與期許,甚至於是妄想、補償,卻不一定是實相。
在每個與我們錯身而過的朋友彼此的對待中,你選擇的是正面的表達?還是負面的攻擊呢?選擇的後面其實也充滿了你對自己的看法,這就是朋友如鏡子的譬喻,朋友就是你內在的反映,有時候,朋友甚至是你最不喜歡的那一面自己。

朋友之間的溝通若過度建立在語言或文字上,其支離滲漏的程度也跟著加大:往往情緒上的強度超過了語言,或拋棄了語言,這個時候的語言通常只有兩個選擇:不是淹沒在氾濫的情緒裡,就是被情緒肢解強暴。但如果把語言中的情緒拆開分解,找出表達中似是而非、互相依附攀爬的信念,順著它一層一層的,尋訪到感情的源頭,直到最後,承載感情的形式不再重要了,所有的需要縮減到最低,我所看到的只是最原始的渴望:或者可比喻為一場人生的馬拉松比賽,永遠只有兩名終身的參賽者:愛,與愛的無能為力。
常常當我感到徹底無能為力時,我便又重逢了力量的自己。

感情的形式
感情的形式永遠在找出口,無能為力是一種,痛苦與憤怒是一種,當自我的罪惡、憎恨感越多,則越與別人、與善意和愛分離,於是愛就變成一種條件下的付出。這種以愛為名的感情形式背後經常隱藏著控制與極大的不安全感。當這些負面感情積壓到最後很可能會以一種憤怒出現 - 憤怒亦是一種高能量情緒的表達,尤其是那些平常很克制自己的人,更會因為一些戲劇化的理由,任憑情緒以一種絕裂的方式出現,一不小心就會走上暴力。我們的意識裡都攜帶著循環式的痛苦,並不因為特別事件引起,它是一種定期的存在,一種情緒積壓的過程,平時潮汐般起伏,看似相安無事,但從高處俯瞰,生活竟像海灘,被這些情緒潮汐打得曲曲折折,太多的挫折使我們學會了自私冷漠、無情與憤怒。然而所有的負面情緒只是掩護,憤怒就是最好用的情緒盾牌。
於是轉而檢視憤怒。
憤怒是一種極端表達的情緒,憤怒的理由也許荒謬,但本質是一種情緒失控。失控引喻的是控制。有時候冷卻下來再回過頭來看,憤怒的那些東西也許早不具有效、傷害性。每一個憤怒的後面都有著恐懼的故事,甚至好多個恐懼的故事,然而再怎麼憤怒也得還原到情感的根本,那無非是心裡隱藏著一個害怕弱小的自己,有著恐懼的面貌。這時候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站出來,對你的恐懼說:你再也傷害不了我了。接受自己那曾經害怕弱小的理由,並安慰心中那弱小的自己,因為所有曾經的你,都是令你現在真實的理由。而恐懼是這樣,一旦被看破了手腳,它會轉過身來加入你,變成你的信心與力量。

憤怒、恐懼、懷疑、自卑、冷漠、愛的無能為力,都是各種感情上的偽裝,是愛的陰影。任何的偽裝皆是種扭曲,它是能量硬被擠入一個特定的形式,好比樹皮的譬喻,過度的好意與保護,亦足以令自我窒礙難行。
因為憤怒,我們把自己變成一個怒火中燒的戰士,隨時等著抵抗從天而降的侵略;因為自卑支持著你的懷疑,自我便接收不到別人原本的、正確的訊息,甚至把最平常最自然的善意轉譯成別有用心。在恐懼扭曲世界之前,自我業已扭曲了個人的心智,愛與接受的能力。然則仔細去檢查那些恐懼的原因,竟然有絕大部份是出自沒有自信或者太過需要別人的肯定與讚美,而往往這些需要別人的喜歡、讚美來肯定自己的人,其實是非常脆弱的。他們習慣活在別人的眼光裡,根本沒有機會看到真實的自我。
真實的自我,只有在誠懇面對自己,沒有好壞判斷,坦然接受自己的一切時,才會露出他的樣貌;也只有面對了真實的自我以後,才會有寬闊的視角,看清人我的關係,定義自己的界線在哪,別人的又在哪兒,行事才有了標準。當自我的一切定義清楚了以後,生活才可能變得輕鬆自在,正面而健康。

生之主動
而關於『 因為人家怎麼樣怎麼樣,我才怎麼樣怎麼樣』這種說法,更是種不負責的生命態度。因為『生命』的力量就是來自於主動。當人處於被動的時候,他的喜悅就會被剝奪,力量就要被削弱。老是把自己視為受害者是一種自憐的心態,幼稚的人格,而且並不能解決事情。當你抱怨某人或某事使你悲傷或生氣時,問問自己,為何選擇那種方式經驗那種感覺?怪罪他人永遠只是拿走自己的力量。而真正的力量在於「推動的能力、愛的能力、鼓勵人的能力、以及幫助別人認識他們自己是誰的能力。」
因此你不需要告訴別人你選擇或放棄的理由,也不須要向任何人證明你的價值,你不必與不尊敬你或對你不好的人周旋,不要讓你的自尊建基在別人如何對待你,因為他們如果不懂得尊敬別人,當然也不懂得尊敬自己,那是他們的問題,不必演繹成你的。
尊重自己和自私自利間有條很細的線,而憤怒往往使人越過那條線,走上權力鬥爭,而關上彼此的心。你的每一種感覺,都是你的選擇,每一刻你都在選擇自己的感覺。對別人感受敏感,和試圖取悅他們不一樣,要願意去看他們的需要和想望,留心出去的能量,因為你給出什麼,也將得回什麼。自我主義和謙虛之間也有條線,走在那條線上,力量會表現出一種平衡的狀態,自我主義並不是自信,或者過份自負,而是它的反面 ─ 缺乏自信。不要在意別人怎麼看你,重要的是,你怎麼看你自己。這是在夜深人靜,當你與你心裡那個巨大孤獨的自我碰面時,你覺得再也無法對抗的一剎那,最不能隱瞞也最不能逃避的事。

◎本文所有觀念的引用與闡述均來自王季慶小姐所翻譯的新時代賽斯叢書系列,由方智出版,在此謹致上本人最深的感謝與敬意。

4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網誌管理員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匿名 提到...
網誌管理員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flower 提到...

最難就是與自己和好..
常常無來由地發脾氣..怪這人怪那人..後來才發現是自己跟自己鬧著。

匿名 提到...

挫折 冷漠 憤怒 恐懼 信心與力量。
說得真好。